“临川四梦”是一个艺术整体,它们从各个不同侧面折射了汤显祖的时代,反映了汤显祖的思想和戏剧观。 学术界对“临川四梦”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明末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揭示了“临川四梦”的不同主旨:“《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清代的梁廷楠坚持《牡丹亭》最佳,其《藤花亭曲话》云:“玉茗‘四梦’,《牡丹亭》最佳,《邯郸》次之,《南柯》又次之,《紫钗》则强弩之末耳。”今人简言之,认为《紫钗记》、《牡丹亭》谈“情”,《南柯记》、《邯郸记》谈“政”。 汤显祖在“四梦”的题词中,都谈到梦境与人物感情的关系,这就是他所说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紫钗记》中霍小玉因思夫之情而成梦;《南柯记》中淳于棼因其志不达而成梦;《邯郸记》中卢生为人生享乐之情而成梦;而《牡丹亭》借“游园惊梦”抒发了杜丽娘的怀春之情和满腔幽怨,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或真或幻,都是为了表现她的“情之至”。在“四梦”中,汤显祖通过霍(小玉)李(益)、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蹈扬了“真情”,借助淳于棼、卢生的宦海沉浮,鞭挞了对“矫情”的贪恋。 汤显祖所说的情,包涵着人的一切自然的情感和欲望。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唯其如此,言情就成了汤显祖文艺思想的最鲜明的标准。无疑,“情至”观念是汤显祖文艺思想的核心,也是四部传奇共同旨意之所在。 一、《紫钗》梦启 1、作者题记 往余所游谢九紫、吴拾芝、曾粤祥诸君,度新词与戏,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诸君子有危心,略取所章具词梓之,明无所与于时也。记初名《紫箫》,实未成,亦不意其所行如是。帅惟审云:“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姜耀先云:“不若遂成之。” 南都多暇,更为删润讫,名《紫钗》,中有紫玉钗也。霍小玉能作有情痴,黄衣客能作无名豪,馀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曲成,恨帅郎多病,九紫、粤祥各仕去,耀先、拾芝局为诸生倅,无能歌乐之者。人生荣困生死何常,为欢苦不足,当奈何。 2、剧情梗概 汤显祖一生共作传奇五种。《紫箫记》为未完成的处女作,大约在其未仕之前(1577),与友人谢九紫、吴拾芝、曾粤祥等临川才子合写于故乡。《紫钗记》约完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它是在《紫箫记》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的。故事取材于唐人蒋防小说《霍小玉传》,演述李益与霍小玉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全剧叙写王府歌妓之女霍小玉与陇西才子李益相爱,成婚后李益高中状元,却因未去当朝权贵卢太尉府中投拜,卢太尉便将李益派往边塞任参军,使一对新婚夫妻受尽离别相思之苦。待到李益从军期满,回到京城之后,又被卢太尉软禁在府中,威逼利诱,要强招他为婿。霍小玉忧思成疾,典卖衣饰,四处寻访李益的消息。终因豪士黄衫客的仗义相助,才使霍小玉和李益夫妻得以团圆,卢太尉也受到应有的惩罚。 3、经典片断 (1)灯影钗缘: 元宵灯市,山西才子李益经四娘指点,来到长安胜业坊窥探出门观灯的霍王之女小玉。无意中拾得紫玉燕钗一枚,正巧,浣纱引小玉寻钗而来,两人一见钟情。李益遂托四娘以钗为聘,前往小玉之母郑六娘家提亲,六娘欣然应允,霍、李顺利完婚。 (2)折柳阳关: 朝廷开科选士,李益前往赴考,状元及第,荣耀归来。因未曾拜谒“一门贵盛,霸掌朝纲”的卢太尉而遭忌恨。恰逢玉门边关请派参军,卢太尉便趁机举荐李益前往,意在让他夫妻分离,永不还朝。小玉送李益至霸桥,折柳相赠,难分难舍,新婚燕尔痛别离。 (3)计局收才: 卢太尉既恨李益高傲,又赏识他的才华,有心招他为婿,不惜百般笼络:“古人贵易妻,参军如此人才,何不再结豪门,以为进身之路?”李益回绝:“已有家室,不忍相负。”太尉大怒,派王哨儿去霍家讹传李益已在卢府招赘。 (4)怨撒金钱: 为打控探十郎下落,小玉早将家财耗尽,最后不得不将聘钗典卖。谁知,这心爱之钗又被卢府购去,成了新人头上之物。而卢府的乘龙快婿,又正是自己朝思夜盼的李益。她捧起这卖断姻缘的百万钱,用尽生命的余力,向天空抛撒,向大地抛撒……从此一病奄奄,等死而已。 (5)剑合钗圆: “族本山东,姻连外戚”的黄衫客,得知小玉的不幸,嗔怒:“此乃人间第一不平事,俺不拔刀相助,枉为一世英雄。”他将李益掳至霍家,强令夫妻见面。李益痛诉卢府挟制逼婚,自己坚而未允的经过,卢太尉仗势欺人的真象大白,夫妻重归于好。 4、侠治思想 《紫箫记》现存三十四出,仅写到李益参军归来与霍小玉重聚。全剧虽以李、霍爱情为主线,但旁枝杂出,曲文追求骈骊,堆砌典故,艰涩难懂。乡友帅机直率地指出:“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并因剧中“乃有讥托,为部长吏抑止不行。” 但从《紫钗记》看,汤显祖仍在戏曲中大胆地干预政治,即使由此引起纠纷也在所不惜。看来,汤显祖并没有忘怀于十年前的《紫箫记》,现实生活提供他丰富的养料,诸多曲友更带动他创作传奇的强烈愿望,“南都多暇,更为删润讫,名《紫钗》”(《紫钗记题词》)。 《紫钗记》的重要变化,是增加剧中人物黄衫客的塑造。黄衫豪侠从招贤馆将李益挟持出来,送到霍府,让他与小玉团圆。黄衫客的出现,是汤显祖当时的“侠治”思想的体现。少年时期的汤显祖就憧憬“修仙”、“游侠”,《紫钗记》一剧即表明了他一心要用“侠剑”去荡平天下一切不平之事的思想内涵。其实侠治思想也表明这时的汤显祖想凭自己的力量来改造社会,而且是充满必胜信心的。当然,后来的现实教育了他,这不过是一种幻想。 汤显祖在《紫钗记题词》中说:“霍小玉能作有情痴,黄衣客能作无名豪。”(《紫钗记题词》)剧中平添的卢太尉形象,将官场黑暗投影在剧中,使剧本反抗封建思想的内容涵量大大加深了。从卢太尉爱李益之才而欲妻之以女,因反复延致不从而加恨李益的情节,可以看到汤显祖早年屡屡拒绝权贵结纳的影子。 5、弘扬至情 从全剧看,《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贵,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确实是个痴情女子,第36出《银屏》、第39出《裁诗》、第44出《卖钗》、第47出《怨撒》等,很好地刻划了小玉爱情专一、坚贞的性格。《怨撒》一出,写小玉极为痛苦的心境,更使她痛苦的是紫玉钗被卢府买去,她悲愤地将卖钗钱撒了满地:“要钱何用!”“济不得俺闲贫贱,缀不得俺永团圆。” 作者把霍小玉塑造成视爱情如生命、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既符合原小说的意图,又铺排得更细致、更深刻、更动人。《紫钗记》无疑是汤显祖戏曲创作成熟期的开始,也是作者弘扬至情思想的先声。 《紫钗记》作为“临川四梦”中最早问世的作品,是汤显祖的一出希望的春天之梦。从关目看,《紫钗记》的场景时间每每安排在春天。一开始,春天对霍小玉的重病起着反衬的作用,对她的爱情和生命渴求又起着象征作用。后来当然是和团圆气氛和谐一致,起烘托作用了。从全剧看,又是和他们爱情的开始,即“堕钗”在立春之日相互呼应的。联系“临川四梦”全部剧作看,《紫钗记》显示了汤显祖蹈扬真情,赞颂生命的女性主义的抬头。 二、“牡丹”还魂 1、 作者题记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2、 剧情梗概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全剧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寄托了“生生死死为情多”的“至情”观,表现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梦”的戏剧理念。 《牡丹亭》叙写南宋时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丽娘,受《诗经·关雎》启发,私游后花园,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从此春情难遣,抑郁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花园中为丽娘造一坟墓,并建一梅花观。三年后,岭南书生柳梦梅游学赴考,过南安借宿于梅花观。某日闲游花园,拾得丽娘自画像,日夜观赏呼唤,和画中人的阴魂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还魂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柳生应试,因金兵南侵,发榜延期。柳生受丽娘之托,到淮安拜见杜宝。杜宝视柳生为骗子和盗墓贼,吊打拷问。后闻柳生已中状元,才将他释放。但杜宝不相信丽娘复活,更不承认女儿的婚事。最后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与柳梦梅遂成合法夫妻。 3、经典片段 (1)延师闹塾: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为使爱女知书识礼,特聘陈最良坐馆教读。谁知开讲《诗经·关雎》篇,就勾起丽娘一片怀春之情:“‘关’了的雎鸠,尚有洲渚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由此而闷闷不乐。 (2)惊梦寻梦: 丫环春香为逗丽娘开心,领小姐后花园游玩。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丽娘触景生情,自叹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兴尽回房,昏昏入梦。梦中,一书生手持柳枝,翩翩而来,温情相邀。过芍药栏,绕湖山石,来到牡丹亭,在花神护卫下,共效于飞之乐……次日,丽娘又独自来到花园寻梦。岂料景物依旧,却不见梦中之人。她忧怨满怀:“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无奈,好梦难寻,徒生悲伤。自此茶饭不思,容颜憔悴。 (3)写真闹殇: 一日,丽娘在菱花镜中,发现春容日消,自惜空有花容月貌,死后有谁能知。如是,索来纸笔,自描真容,永留人间。又在画上题诗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自此,便一病不起。中秋之夜,丽娘嘱托春香,藏画于湖山石后,又央告父母,将她葬于后花园中的梅树之下。说罢,溘然而逝。此时,杜宝正奉命前往淮阳御敌。急匆匆,筑新坟,修梅花庵观,着石道姑护灵守墓,举家恸哭,告别丽娘,匆匆而去。 (4)拾画叫画: 三年后,岭南秀才柳梦梅赴京应试,路过南安,寄寓梅花庵观。一日,于湖山石边拾得丽娘画像,见画上题诗,顿生疑窦,依韵吟和:“丹青妙处却天然,不是天仙即地仙。欲傍蟾宫人近远,恰些春在柳梅边。”自此,夜夜对画唤美人。 (5)冥判还魂: 丽娘死后,灵魂被拘住阎罗殿,胡判官问明死因,大惑不解:“世间哪有一梦而亡之理?”又念她是杜老爷之女,便放她魂魄回游,去寻找自己的梦中人。丽娘阴魂回游后花园,听得梅花观内有呼唤之声,隔窗窥视,原来是自己朝思梦想的梦中人,她兴匆匆叩门而入。梦梅得见画中人,也惊喜万分。自此,丽娘每天夜来晓去,与梦梅频频幽会。梦梅得知眼前的丽娘,竟是为自己伤情而死的阴魂,他越发敬重,更加疼爱。为了让丽娘回生,他甘冒杀头之罪,在石道姑的帮助下,掘墓开棺,扶出丽娘,偎热其身,丽娘果然还魂。 (6)临安遇母: 丽娘还魂之后,便偕同梦梅赴临安寻亲、应试。梦梅三场考罢,便带着丽娘画像,匆匆赶往扬州前线为丽娘探听父母消息。丽娘留在临安却意外的与母亲、春香巧遇。惊疑之际,丽娘说明还魂始末,母女相认,悲喜交集。 (7)拷元救元: 杜宝戡乱有功,晋升平章。梦梅持丽娘画像前来求见,杜宝非但不认,反诬梦梅是盗墓贼,吊拷逼供。此时,柳梦梅已为皇上钦点新科状元,差官闻知状元郎正在平章府中受苦,匆匆赶来寻找。夫人也携丽娘赶来救人。杜宝咬定皆是“花妖狐媚,假托而成”,定要灭除。 (8)驾前圆婚: 事情闹上金殿,历尽人妖之辩的磨难,最后圣旨裁定:翁婿父女相认,一家团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终于获得胜利。 4、卧薪伤怀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写作中把全部感情和心思都用进去了,以致到了“忘我”的地步。传说有一天他忽然“失踪”了,一家人到处寻找,从荷塘到竹林,从长廊到假山,从楼上到楼下,都没有踪影。后来,一个长工到柴间去抱柴禾,听到附近有哭泣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汤显祖正卧在柴禾上,用衣袖遮着脸痛哭。原来,他正在写《牡丹亭》第二十五出《忆女》,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一句时,想到被世俗礼教摧残、多情而不幸死去的杜丽娘,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身不由已地卧薪痛哭了。 要了解《牡丹亭》的创作主旨,其第一出《标目》的开场词《蝶恋花》是至关紧要的: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的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玉茗堂前朝复暮”则表现了他创作的甘苦。 5、以情抗理 明代中叶,封建统治阶级挥舞理学大棒压制人情人欲,人们的基本权利被残暴地否定。然而,一股反封建传统、反天理、反禁欲主义的思潮,也同时被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所诱发。这样。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先驱们与腐朽没落的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便集中体现在“情”与“理”的斗争中。 从《牡丹亭》的全部剧情看,汤显祖鲜明地以合乎自然、合乎正义、合乎被压抑人们要求的“情”的思想来反对封建专制,反抗封建顽固势力宣扬的性理之学。汤显祖倾其心血于《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艺术形象杜丽娘。还魂——自由,是汤显祖为杜丽娘创造出来的实现爱情自由的最好去处;人活着,却无法品尝爱情的甘果,人性的真正复归,竟需要在阴间才能实现,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所给予的最辛辣的讽刺和最深刻的批判。这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丰富想象,反映了当时男女青年渴望美好生活的满腔热情,表现了以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反封建思想的力量。这是资本主义已开始萌芽的晚明时代精神之所在,也是汤显祖比同时代作家更深刻地把握和反映现实本质的特点之所在。 6、戏剧冲突 “情至”观念与封建主义性理的矛盾斗争,构成《牡丹亭》的戏剧冲突。如果说,《紫钗记》是“情至”与强权的矛盾斗争,最后是“情至”战胜了强权的话,那么《牡丹亭》就是“情至”与封建主义性理的矛盾斗争,最后是“情至”战胜了封建主义性理。在剧中,这种“情”与“理”的矛盾斗争,主要体现在杜丽娘的内心,亦反映在柳梦梅的身上。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作为鬼魂与柳梦梅幽媾,这在现实世界当然不存在。可是,人们不以为幻,不以为非,反而深受感动,引起强烈共鸣。这充分说明,汤显祖的这种浪漫主义奇思异想是有其生活基础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某些本质。 7、情节结构 《牡丹亭》是一部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剧作,表现理想是其思想的精髓。作者赋予爱以无比巨大的力量,使爱情冲破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可能冲破的阻力,而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理想之所在。为了表现这一现实问题,作者采用了非现实的艺术手法。全剧的情节结构抓住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同梦”,关键则在杜丽娘的死生之际,写儿女之情可谓别出心裁:先写杜、柳“同梦”——柳生在梦中见杜女,杜女在梦中与柳生幽会;继而写杜女为情而死,在幽冥间寻找柳生,柳生则拾画、叫画,并与画中的杜女幽会;最后由人鬼相恋到复生结合。如此构思和处理,无疑是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 8、思想艺术 《牡丹亭》以55出的篇幅,敷演了生死梦幻的奇情异彩——“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全剧通过杜丽娘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幻想中的喜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冲决礼教罗网的决心,歌颂了他们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可以说,《牡丹亭》这部悲喜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透露了要求个性解放的可贵信息。 和全剧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浪漫主义的基调相吻合,《牡丹亭》还善于运用情景交融、意境幽深的曲文,倾泻人物的内心感情。典雅华丽的唱词把读者不知不觉带入诗情画意之中 ,让人获得极度的美感享受。《牡丹亭》继承了《西厢记》等戏曲的传统技法,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9、因袭创新 《牡丹亭》对《西厢记》的思想与艺术的借鉴与承继是显而易见的。除《西厢记》外,元代后期杂剧代表作家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也对《牡丹亭》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汤显祖的伟大之处,是他对前代文学作品,既有因袭,更有创新和超越。《牡丹亭》主要依据明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魏晋志怪、唐人传奇都对《牡丹亭》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汤显祖不仅借鉴了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和明代话本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戏曲创作,而且点石成金,使《牡丹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三、南柯梦游 1、作者题记 天下忽然而有唐、有淮南郡,槐之中忽然而有国、有南柯,此何异天下之中有魏,魏之中有王也。李肇赞云:“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嗟夫!人之视蚁,细碎营营,去不知所为。行不知所往,意之皆为居食事耳!见其怒而酣斗,岂不吷然而笑曰:“何为者耶!”天上有人焉,其视下而笑也,亦若是而已矣。白舍人之诗曰:“蚁王乞食为臣妾,螺母偷虫作子孙。彼此假名非本物,其间何怨复何恩。”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倏然而去,有何家之可到哉! 吾所微恨者,田子华处士能文,周弁能武,一旦无病而死,其骨肉必下为蝼蚁食无疑矣。又从而役属其魂气以为臣,蝼蚁之威,乃甚于虎狼。此犹死者耳。淳于固俨然人也,靡然而就其征,假以肺腑之亲,藉其枝干之任。昔人云:“梦未有乘车入鼠穴者。”此岂不然耶?一往之情,则为所摄。人处六道中,颦笑不可失也。 客曰:“人则情耳,玄象何得为彼示儆。”此殆不然。凡所书祲象不应人国者,世儒即疑之,不知其亦为诸虫等国也。盖知因天立地,非偶然者。客曰:“所云情摄,微见本传语中,不得有生天成佛之事。”予曰:“谓蚁不当上天耶?经云:天中有两足多足等虫。世传活万蚁可得及第,何得度蚁生天而不作佛。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境有广狭,力有强劣而已。” 2、剧情梗概 万历二十八年(1600)夏至,51岁的汤显祖在故乡临川完成了《南柯记》。《南柯记》的出现标志着作者从对真情与梦境的讴歌转向对二者的忏悔,是他自我批判的痛苦情绪的反映,是一个产生于自我克服要求的心理悲剧。 《南柯记》根据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南柯一梦”的成语即出于此。全剧叙写侠士淳于棼在醉梦中被大槐安国(一个蚂蚁王国)国王招为驸马,又得到公主的推荐,出任南柯郡的太守。他在任上努力发展生产,勤政爱民,受到百姓衷心爱戴。后来公主病逝,右相段功乘机进谗,将他调回京城,明升暗降尊为左相。淳于棼终于经不住荣华富贵的腐蚀,在权势、金钱、美色的引诱下堕落,引起国王的猜忌和不满,将其遣返人间。全剧描写了一个在现实官场中失败的官员形象。 3、经典片断 (1)入赘大槐: 东平淳于棼曾为淮南军副将。因使酒忤帅断送前程,无家无室,流落广陵。一日,淳于棼身不由已,坐上四牡青油车,沿古穴蚁道,逶迤前行,一路上前呼后拥,来到大槐安国,上殿面君。国王、国母大喜。招为东床驸马。 (2)拜郡南柯: 淳于棼与瑶芳公主成婚之后,两情和美,瑶芳又在父王面前为丈夫求得南柯太守之职,夫妻双双拜别国王、国母南柯赴任。淳于棼夫妇励精图治二十载,行乡约,制雅歌,讲风化,无暴苛,平税课,不起科,征徭薄,谷米多,但见南柯一郡,青山浓翠,绿水渊环,鸟兽肥润,草树光辉……,一派国泰民安的喜人景象。众百姓建大生祠,立德政碑,表彰太守功德。 (3)瑶台惊变: 二十年辛勤辅政、生儿育女,瑶芳形容憔悴疾病缠身。淳于棼于清虚地界,筑瑶台一座,供她避暑养病。岂料,檀萝国四太子久慕公主美色,今悉她独处瑶台,便领兵来抢。淳于棼匆匆来救,一场恶战,瑶台围释。但公主惊伤,病情加重。国王、国母,念女心切。又念他夫妻二十年功德,便恩封淳于棼为左相,钦取还朝。瑶芳暗度,此次还朝,自己若死,丈夫便千难万难了,垂泪告诫:“淳于棼,你回朝去不比以前了,看人情自懂,俺死后百凡尊重。”不幸,瑶芳果然卒于途中。 (4)遭谗被遣 还朝后,淳于棼难忘丧妻之痛,终日以泪洗面。“所喜君王、国王,宠爱转深,入殿穿宫,言无不听。”“势要勋戚都与交欢,其势炎,其门如市。”右相段功,看在眼里恨在心中,暗自谋划,剪除政敌,并终于找到了机会。时有天象之警,国中有人上书:“衅起他族,事在萧墙。”段功趁机进谗,嫁祸淳于棼。国王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虑。于是,便下令将淳于棼逐出槐安,遣返人间。 (5)南柯一梦: 一辆牛车,摇摇晃晃,将淳于棼送出槐安。一路上他感慨万千:“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黄河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来到槐庭,猛醒,但见杯中余酒尚温。原来二十年兴衰荣辱,儿女情长,皆是南柯一梦。不禁冷汗淋淋,心悸神摇。 4、创作背景 《南柯记》中许多情节隐含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如“做老婆官”的官场裙带恶习,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统治集团互相倾轧等,都为批判明代社会现实之笔墨。此剧作于汤显祖弃官返乡后的第三年,流露出作者追求理想政治失败后沉重的幻灭之感。 《南柯记》问世之际,正是汤显祖心情最为抑郁悲愤的时刻。这年,汤显祖长子士蘧到南京应举入试。七月初,不幸病滞而死,年仅23岁。这时候,汤显祖还盼望着儿子能够高中回家。他在“忽然烦闷”的第二天,得到从南京寄来的报丧信。这对汤显祖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汤显祖从官场到剧场,从名利仕途到著书精舍,以笔作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南柯记》。汤显祖的笔锋自《南柯记》始,由高扬人生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其实,高扬人生与批判现实本质是一致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对社会中的黑暗嫉恶如仇。 5、讽刺政治 汤显祖在剧作中,以饱满的笔墨描写曾经酗酒贻误军机的淳于棼,立志为民请命,大有抱负作为,为官清正廉明,众立生祠供奉。可是到头来却落得奸相昏君将他视为异类,先是明升暗降,继而遣送还乡。如此是非不分,赏罚不明,恰似他亲身经历,故很自然地在剧作中大胆地讽刺现实政治,藉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汤显祖弃官还乡,遂昌吏民经挽舟阻驾,又派画师为其画像在生祠供奉,这些情节都形象地再现在《南柯记》中。 6、佛学观念 《南柯记》所以杂有比较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出世思想,无疑与汤显祖政治上极度失意,又有丧子之痛密切相关。加上自己体弱多病,自然不免日渐颓唐。他苦闷于无法解决现实矛盾,便向宗教寻求慰藉和解脱。纵观整部《南柯记》,开头结尾谈佛说经,给剧本涂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作者宗教意识的反映。从艺术上讲,全剧结构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收场不落团圆俗套,别有风味。吴梅称其“奇情壮采,反欲突出‘三梦’之上。”(《中国戏曲概论》) 7、情梦困惑 在《南柯记》中,汤显祖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情欲本身。如果说淳于棼因为自己的现实要求被压抑,导致他变成蚁类的一员,从而反映了一种异化,那么,他不甘室中空虚,与姨妹等群交同寝,则表示着一种更深的异化。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异化,在作者看来,就是因为情欲(矫情)的泛滥。在这基础上产生的梦境,也就必然变成了人生价值粉碎的象征。所以,《南柯记》的梦境以淳于棼进入角色,亦即迈入人生开始,而以他退出人生为终结,陷入了“情”与“梦”的困惑,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浓重幻灭感。通过这一批判,汤显祖自己似乎也“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南柯记题词》),从此要撒手悬崖,像秋风扫落的树叶。 四、邯郸梦醒 1、 作者题记 士方穷苦无聊,倏然而与语出将入相之事,未尝不怃然太息,庶几一遇之也。及夫身都将相,饱厌浓酲之奉,迫束形势之务,倏然而语神仙之道,清微闲旷,又未尝不欣然而叹,惝然若有遗,暂若清泉之活其目,而凉风之拂其躯也。又况乎有不意之忧,难言之事者乎?回首神仙,盖亦英雄之大致矣。 《邯郸梦》记卢生遇仙旅舍,授枕而得妇遇主,因入以开元时人物事势,通漕于陕,拓地于番,谗构而流,谗亡而相。于中宠辱得丧死之情甚具,大率推广焦湖祝枕事为之耳。世传李邺侯泌作,不可知。然史传泌少好神仙之学,不屑昏宦,为世主所强,颇有干济之业。观察郏虢,凿山开道,至三门集,以便饷漕。又数经理吐番西事。元载疾其宠,天子至不能庇之,为匿泌于魏少游所。载诛,召泌。懒残所谓“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是也。《枕中》所记,殆泌自谓乎。唐人高泌于鲁连、范蠡,非止其功,亦有其意焉。 独叹《枕中》生于世法影中,沈酣啽呓,以至于死,一哭而醒。梦死可醒,真死何及!或曰:按《记》,则边功河功,盖古今取奇之二窍矣。谈者殆不必了人。至乃山河影路,万古历然,未应悉成梦具。曰:既云影迹,何容历然。岸谷沧桑,亦岂常醒之物耶?第概云如梦,则醒复何存?所知者,知梦游醒,必非枕孔中所能辩耳。 2、剧情梗概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秋前一日,汤显祖完成了“临川四梦”的最后一梦《邯郸记》。 《邯郸记》据唐人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所谓“黄粱美梦”的典故即本于此。全剧叙写落第士子卢生,在邯郸道旁的小酒店遇到仙人吕洞宾,送给他一个瓷枕,卢生在等待店小二煮黄粱米时,枕着瓷枕入睡。在梦中卢生娶了富豪小姐崔氏为妻,崔氏帮他用大量金钱买通了满朝权贵,将他的应试文章从落卷中拣出,取为状元,进入官场。卢生历尽荣辱沉浮,直至八十高龄,出将入相,五子十孙,满门富贵。梦醒时黄粱米饭还未煮熟。 3、经典片断 (1)入梦成婚 秀才卢生,自恃经纶满腹,却空守荒田数亩,十分无聊。一日,来到赵州桥酒店,黄粱米饭未熟,却与神仙吕洞宾巧遇,高谈平生志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出将入相……”言罢,昏昏欲睡,吕洞宾递给一具玲珑剔透的瓷枕,卢生神入枕窍,作了一梦。梦中,卢生走进高墙大院,忽听“捉贼”之声四起,当即被抓,押至崔小姐跟前。小姐见“盗贼”是一书生,不由心动,便问是“官了”还是“私了”。所谓“官了”,是送官严办;“私了”,就是留下来做夫妻。卢生立即表示,情愿私了。当晚便与崔氏成婚。 (2)贿赂夺元 皇上下诏招贤,崔氏打发丈夫前去应举,卢生胆怯,畏缩不前。崔氏道:“着一家兄相引进,取状元如反掌耳。”卢生惊问家兄何在?崔曰:“家兄”者,孔方兄钱也。卢生依嘱携钱进京,广通贿赂。果然,满朝显贵都在圣驾面前保他文才第一,皇上御笔钦点头名状元。 “号令三台,权衡十宰”的当朝丞相宇文融,是本科主考,为“迎合朝廷,取媚权贵”头名状元他早已内定,却不料,被那卢生大肆贿赂抢了去,这小子又偏偏不来贿赂于他,因此怀恨在心,“寻个题目处置他”。卢生因感崔氏之恩,趁掌制诰之便,偷写了夫人诰命一通,混在众人诰命内,朦胧进呈。皇上也糊里糊涂地批准了,夫妻二人正自欢喜,谁知,却被宇文融识破,奏准皇上,将卢生谪贬陕州凿石开河。 (3)凿石建功 卢生不惜耗尽百姓血汗,用堆柴烧红河道,浇醋崩开顽石,撒盐化石为水的所谓“盐蒸醋煮”之法,荒唐的开通了河道,建立了“河功”。皇上巡幸新河,卢生又刻意奉迎,选彩女千名,摇橹唱曲,龙颜大喜,卢生又加官进爵。 (4)贺兰大捷 忽报吐番犯境,边关告急。宇文融又举荐卢生前去御敌。两军对垒,卢生得“御沟红叶”之助,借番王之手,杀了足智多谋的番邦丞相悉那逻,番军大乱,卢生乘胜追杀,又建“边功”。凯旋之日,加封定西侯,领兵部尚书军国事。 (5)流放广南 卢生封侯,宇文融心怀忌恨。得知两军交战时,番将热龙莽曾以雁足传书,恳求卢生勿再穷追之事,状告卢生通番卖国,皇上大怒,将卢生推出问斩。幸得崔氏宫外喊冤,高公公从中周旋,免去死罪,发配广南鬼门关。此后三年,卢生受尽人间之苦。 (6)功白还朝 三年后,吐蕃来朝,为卢生明辨冤情,真相大白,龙颜大怒,又将宇文融治罪,立召卢生还朝,拜为丞相。 (7)孤终托孤 临终之时,卢生拉住高公公,久久不肯咽气,原来是还要为他年方数岁的“孽生之子卢倚”,“再讨个小小荫袭”。 (8)黄粱梦醒 黄粱一梦,人生苦乐,世态炎凉,尽在其中。梦中兴衰荣辱六十载,人间黄粱饭未熟。卢生自叹:“我是个痴人……”跟随吕洞宾,前往蓬莱岛,做了个打扫桃花阆苑的道童。 4、批判现实 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月,朝廷以“浮躁”之名,将汤显祖正式免职。“浮躁”是吏部考核官员新增的罪名。给汤显祖扣上“负才而轻佻”的“浮躁”罪名,是对他的诬蔑,但从中亦可以了解,汤显祖因为看到吏治的腐败,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陷入自身的思想矛盾之中。三年前的拂袖而去,又说明他对统治者已不再寄托希望,并决心割断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了。 汤显祖已经弃官归里,本来不属于官吏考察的范围,但吏部却给予莫须有的罪名和罢职的处分。这无疑使他非常愤怒,必须命笔谴斥丑类,揭露奸佞而后快。这是短至30出的《邯郸记》以极快速度写成的重要原因。 《邯郸记》生动地描绘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到死亡的历史,揭露了科场的黑暗,官吏的贪婪,皇帝的腐败荒淫,道学的虚伪,尤其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殊死争斗,从多方面批判了明代的社会现实。 在《邯郸记》中将张居正挟权弄政,为两个儿子先后窃取榜眼、状元的丑史,暴露无遗。只不过在剧中,变通为卢生夫妇以千两黄金贿赂宫廷而取得功名爵禄而已,而且托名唐明皇,显示君王的暴戾荒淫,可谓是作者愤恨朝政的毫不留情的感情发泄。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卷中评道:“记中备述人世险诈之情,是明季官场习气,足以考镜万历年间仕途之况。” 5、绝望之梦 《邯郸记》中主人公卢生的一生是永远不满足、永远追求不息的一生。尽管他经历了政治风涛的险恶,也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但是直到死神来临,他依然念念不忘为儿孙后代谋求利益。通过卢生形象,汤显祖深刻地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情与梦是永远不能被摆脱的,它们就是人生。如果说,三年前他从遂昌任上弃职而归,还留有某种期待的话,那么此时他是彻底绝望了。汤显祖在经历了长久的困惑之后,似乎已经从情和梦的纠缠中走了出来,他把眼光重新投向了现实,永远地沉默了——他的心走向冰的世界。 6、道家思想 汤显祖在剧中借卢生宣扬了人生如梦、仙界长寿美好的虚无主义道家思想。 卢生不像《南柯记》中的淳于棼,他毫无匡时济世之志,只是一心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地位越高就越加腐败,这正是对当政权臣的写照。剧中写卢生梦醒之后,求仙证道,宁肯在天门清扫落花,也不愿在人间过那种争名夺利的龌龊生活,明显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极端厌恶。世道已无药可治,痛苦的汤显祖只有在谈玄礼佛中找到解脱,在佛光仙影中隐寓愤世嫉俗之情。 汤显祖在《邯郸记题词》中认为,人的心态随着地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神仙世界的长生不老、幸福美满,是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无限向往的。汤显祖最初以天下民生为己任,志在现实功名, 但他一生不得志,功名、利禄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显得如梦幻般迷离短暂,“不意之忧”、“难言之事”困扰着他,使他寻求解脱。汤显祖同时代人刘志禅认为汤显祖“以酒色财气为四贼”,“将四条正路布列《邯郸》一部中,指引蹬入,悟时自度”(《邯郸记题词》),深得道家要旨。 7、情怡《红楼》 《邯郸记》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一僧一道点化甄士隐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是直接从汤显祖《邯郸梦》最末一出《合仙》中化用过来的。《合仙》中汉钟离等六位神仙每人各唱一曲,分别从婚姻、功名、金钱、地位、儿孙等方面点化卢生,使之悟道出世。以此与《红楼梦》相对照,彼此的继承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与《合仙》意旨一样,《好了歌》所警示的即是红尘人生所迷误的,同时也是红尘人生所幻灭的,当然也是红尘人生所最终解脱的。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曾给予《红楼梦》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与启示。他用《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唤醒林黛玉的青春觉醒,作为宝黛爱情的催化剂,鼓舞了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他又用《邯郸记》中的“仙缘”(即“合仙”)预示了“四大家庭”之一的贾府必将由盛转衰,子孙没落,“富贵一场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临川四梦”中的梦境构思和描写,以及剧作所极力讴歌的“情至”观,都给予《红楼梦》一定程度上的借鉴与启迪。 汤显祖曾感叹无人真正领会《牡丹亭》的“意、趣、神、色”:“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醉答君东》)二百多年后,曹雪芹为《红楼梦》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两者何其相似乃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