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一生得意唯在《牡丹》,附经典真题

时间:2023-12-21 17:21来源:汤显祖纪念馆公众号 点击:

    本篇内容概览    

Part 1  再读《牡丹亭》  Part 2  真题回顾

Part 3  经典真题解析

 

01

再读《牡丹亭》(节选)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生者可以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死者可以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读来滋味隽永。

 

文研青年一直强调,中文考研学子,原著的阅读、部分文段诗词的记诵应该是贯穿整个复习进程的。就明清戏曲部分,汤显祖《牡丹亭》是一大重点。下面文研青年和大家一起重读《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孰》和第十出《惊梦》(“游园”)。选段参考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02

考点梳理与真题举例

 

作为高频高点,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戏曲主张在2023年至少有11所院校考到。下面从不同维度列举往年真题。以如下真题为纲,可基本辐射其重要考点。

1.《牡丹亭》
1.简述《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与意义。(东北师大,2016)

2.《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内容。(华南师大,2007)

3.梦在《牡丹亭》中的作用。(山东师大,2018)

4.对《牡丹亭》体现了至情观,但没有跳出“发乎情,而止乎礼义”的看法。(上师大,2023)

5.结合《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来评价《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中南大学,2023)

6.谈一谈《牡丹亭》文化警示意义。(浙师大,2023)

2.汤戏曲主张与汤沈之争
1.汤显祖的文学主张,请结合《牡丹亭》进行分析。(东南大学,2023)

2.请列举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并结合作品谈谈汤显祖的文艺思想。(北外,2023)

3.简述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论。(苏州大学2003)

4.根据《牡丹亭》的创作,谈谈临川派和吴江派之间的斗争?(西南大学,2023)

5.结合明代戏曲发展过程谈谈“汤沈之争”的焦点和内涵。(中山大学,2023)

6.汤沈之争(福建范大,2023)

7.谈对“汤沈之争”认识和理解。(南京师大,2017)

3.其他作品
名词解释: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北语、华南师大、内蒙古大学、东北师大、西北大学,2023年)

03

经典真题解析

 

1.论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山东大学2021)

 

文研青年解析:《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曲,通过杜丽娘为追求理想爱情婚姻所进行的出生入死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首先,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方面,《牡丹亭》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作者把“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通过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复生,在为情复生之后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在金銮殿慷慨陈词,最终感动得皇上赐婚,她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对传统礼教的大胆挑战。

 

其次,在对人欲的表现方面,《牡丹亭》突破禁欲主义,崇尚个性解放。它以杜丽娘为主角,从女性角度表现明代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她们感情的苦闷以及对性的渴望和追求,这表现出作者对女性的同情和尊重。作者把情爱与人的自然本性,合理的生存需求相结合,将“情”提高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然后,《牡丹亭》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之下,隐藏着汤显祖的政治理想。杜丽娘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恋”的伤春情怀,因“不得早成佳配”“光阴如过隙耳”、为自己“颜色如花”却“命如一叶”而伤心落泪的命运感伤,实际上表现的就是汤显祖之怀才不遇、年华虚掷的政治感伤。杜丽娘“以情抗理”的行为,反映了汤显祖反叛以往的“忠君”思想,他借助艺术的圆梦来慰藉自己受挫而郁结的儒家入世情怀。杜丽娘性格中的矛盾,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生存的彷徨和苦痛——既希望走传统的儒家积极入世道路,又希望如老庄等道学者和李贽等心学家率性而为、随情所作,不为俗世所扰。

 

总而言之,自然而生、深挚而能量非凡的真情,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高声赞颂的母题。而在其“至情”的主题之下,还隐含着多重的文化意蕴。在“以情抗理”的颂歌温婉而高扬的曲调中,又潜藏着汤显祖用隐喻的婉曲方式来表达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清醒认识。

 

2.根据《牡丹亭》的创作,谈谈临川派和吴江派之间的斗争?(西南大学2023)

 

文研青年解析:吴江派与临川派的分歧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总体来看,沈璟剧作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而临川派鼻祖汤显祖则大肆提倡“情”的解放,为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就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

 

第二是重文采还是本色。临川派注重文采。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然而除了《义侠记》等少数几出戏外,沈璟本人也没能真正做到本色化,而汤显祖的文词趋向于雅化。

 

第三是“声律论”,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这是沈汤曲论中差异最大的方面,沈璟在【二郎神】套曲《词隐先生论曲》中说:“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度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讲究声律当然并不错,但是到了因律害意也在所不惜,甚至号称“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吕天成《曲品》),这就太过分了。就连沈璟自己也难于做到字字妥帖,冯梦龙等人曾多次提到过他在音律上的错误。

 

3.论述汤显祖戏曲《牡丹亭》的艺术成就。(武汉大学2021)

 

文研青年解析:《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显示出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先,表现在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作品的非现实题材及其“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荒诞离奇,而正是这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构成了此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为表达主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汤显祖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如杜丽娘还阳后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受种种无奈的束缚。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

 

其次,表现在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牡丹亭》的重点在于表现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汤显祖以惊人的笔力,揭示出杜丽娘的内心世界,揭示出那个跟她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极不和谐的灵魂深处的隐秘。

 

再次,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使读者既读到杜丽娘的深情,又无损其大家闺秀的身份。

最后,《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为了争取爱的权利,便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既是杜丽娘本人的青春悲剧,也是家庭与社会的悲剧,“闹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婉;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富喜剧色彩。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END-
编辑:邓超 | 文章来源:文研青年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

 

国家三级博物馆

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中华曲文化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