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风采 >

戏曲小知识 | 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

时间:2023-02-28 17:23来源:未知 点击:
     / 花雅之争 /  清代乾隆年间的北京剧坛,南北各种戏曲声腔剧种聚集于此,出现了“花部”与“雅部”声腔剧种之间的较量与争胜,史称“花雅之争。“花雅之争”的实质是花部诸腔对占据剧坛统领地位的雅部昆曲发起的挑战与冲击。花部诸腔以“其文直质”(词句通俗易懂)、“其音慷慨”(听着热闹有劲儿)的优势为民间所喜闻乐见,逐渐取代了昆曲在剧坛的王者地位。(当然,花部诸腔之间实际上也存在着竞争与消长的关系。)


    / 雅部 /  清乾隆时,称昆曲为“雅部”,以别“花部”。明中叶至清初,昆曲一直以其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而统领剧坛,被奉为“雅乐正声”,因而归入“雅部”。

   / 花部 /  原本是对不同演出部门的称谓,后用来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因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取其花杂之义而统称为“花部”,也称“乱弹”。李斗《扬州画舫录》说:“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花部诸腔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并在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在清代康乾年间,这些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势力开始发展兴盛,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




       / 昆弋争胜 /  在康熙中叶至乾隆初期,昆腔与弋阳腔并峙。技艺高超的弋阳腔与昆曲争胜,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京腔)取得优势,甚至压倒昆曲,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后,京腔很快演化成了御用声腔,失去了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而衰落了下去。

      / 京秦之争 /  乾隆中叶,秦腔兴盛而流布全国,以魏长生为代表的各地秦腔艺人集结北京,秦腔成为了京腔与昆曲的强劲对手。秦腔表演色艺俱胜京腔,受到观众普遍欢迎,出现了北京戏馆盛演秦腔的兴盛局面。秦腔压倒京腔后,成为了北京最有影响的剧种,并继京腔后再次动摇了昆曲的剧坛地位。清政府为保护昆曲和京腔曾两次颁布政令,禁止秦腔班社在京演戏,强迫秦腔艺人改归昆、弋两腔,京秦之争就这样在清廷的干预下瓦解了。

   / 徽班进京 /  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进北京,不断吸收其他声腔剧种所长,特别是经安徽、湖北两省艺人长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簧戏结合在一起而使之出现了一个新面目,逐渐形成了势头极为强劲的京剧。花部不断蓬勃发展,至此获得了绝对优势,在“花雅之争”中取得最终
胜利。

 
文章来源:昆曲文化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