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快讯 >

临川文化之勤廉篇|晏殊和范仲淹的故事

时间:2022-05-24 09:38来源:未知 点击:

    “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帐受师资。”这两句诗,是范仲淹以门生身份题赠给晏殊的。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荐于朝廷,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宰相),平生以推荐人才而著称。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推行过“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先驱。
 

      宋仁宗天圣五年,范仲淹辞官为母守丧,住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时晏殊因得罪了太后,被贬为应天知府。晏殊上任后“大兴学校,以教诸生”,恢复了久已停办的府学。他想到范仲淹德才兼备,特地延请范仲淹担任掌学。范仲淹因正在居丧,不肯答应。晏殊以范仲淹自己讲过的“士当先天下而后个人”的话,责备和激励范仲淹。范仲淹不计个人得失,慨然受命。范仲淹担任掌学后,常常住在学校里,废寝忘食训督学生,制定了严格的校规并带头执行,把府学管理得井井有条,四方学者闻风而来。说起来,晏殊延请范仲淹出任掌学,是相当需要勇气的。因为官员居丧按规定是不能任职的。民间书院的掌学自然不是朝廷命官,但晏殊已将郡人曹成创办的应天 府书院改成了官办的应天府学,这就使掌学沾上了官味(相当于府学教谕)。弄得不好,被人参奏一本,晏殊和范仲淹都吃不消。晏殊、范仲淹两人出于为国培养人才的赤诚,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了。
 

     天圣六年冬,回京任御史中丞的晏殊又上疏举荐范仲淹为秘阁校理。此时,范仲淹服丧期满,正在京城担任大理寺丞。晏殊在荐疏中高度赞扬范仲淹:“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儒者之行,实有可称……欲望试其词学,奖以职名。”奏章一上,马上批准了。 

 

     范仲淹当了秘阁校理,属于皇帝的近臣,可以经常就国事发表意见。他非常正直有主见,从不看晏殊的脸色行事。晏殊曾上疏奏请罢停职田,范仲淹明确表示反对。天圣七年,为章献刘太后冬至日受百官朝贺能否用天子礼节事,范仲淹持坚决反对态度,和晏殊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晏殊事后责备范仲淹,范仲淹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您推荐我难道不是为了我能够尽忠报国么?如果是为了附和你,那这样的人很多,又何必推荐我?”弄得晏殊无言以对。
 

     宋仁宗康定元年初,西夏首领李元昊率军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鄜延、环庆路沿边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范雍,被元昊打得大败。朝廷接受经略安抚使韩琦的推荐,将越州(今浙江绍兴)太守范仲淹调任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接着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不久又兼知延州,挑起了西北边防御敌卫国的重任。 
 

     范仲淹制止了朝廷匆忙出兵作战的草率行动,在边疆整顿部队,建设营垒,开展练兵。西夏军中盛传“小范老子胸藏数万甲兵”。元昊见宋军换了主帅,惊疑不定,写了一封信给范仲淹试探口风。范仲淹来不及请示朝廷,为了稳住敌人,回了元昊一封信。这件事被人告到朝廷,参知政事宋庠认为范仲淹目无圣上,且有通敌卖国嫌疑,“必擅以土地金帛许之”,可以斩首。当时,担任枢密使的晏殊上书力保范仲淹忠诚正直,绝不可能这样做,并请皇帝下诏命人把范仲淹答李元昊的书札送京审査,结果正如晏殊所料,范仲淹才免于问罪。 

 

     晏殊救了范仲淹,又一次为国家保护了栋梁之才。范仲淹写信给晏殊,口不言谢,只表示要用为国戍边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