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快讯 >

最新资讯 | 二十载青春如许,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北大

时间:2024-09-18 14:08来源:汤显祖纪念馆公众号 点击:


二十载青春如许 
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
重返北大


白先勇北大演讲,
自称昆曲义工大队长


9月13日,“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庆演系列学术讲座”之“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该戏总制作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戏剧家、学者白先勇,于当晚七点整准时出现在一众学子面前。

2024年,是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作为戏曲守正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青春版《牡丹亭》在昆剧演出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有评论称其为继“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十五贯》之后,又一个“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的佳作。今年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了首演20周年庆演的新一轮巡演,原班人马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再现当年一票难求的盛况。



白先勇北大演讲
(图片来自北京大学新闻学网)


“以青年的演员
来号召青年的观众”


“我和北大的缘分是很深的。”今年已经87岁的白先勇在开场白中回忆说,自2005年首次将青春版《牡丹亭》带进北大演出,“当时也是叶朗教授引进的,之后2006年、2009年、2016年,我们四次来北大演出。今年是这部戏首演20周年,从9月14日到16日,一连3天共计9个小时,是第五度来到燕园演出。”

“我自己和昆曲间有说不清的缘分。”9岁时,白先勇在上海随着家人,在美琪大戏院看到了梅兰芳、俞振飞演出《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那是1945年,抗战刚刚胜利,梅兰芳已经8年没演戏了,所以大家都去看他,真的是万人空巷。据说黑市上一张票价顶得上一条‘小黄鱼’,幸运的是,当时有人送票到我们家来。”


白先勇总策划
《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
(作家出版社2024年版)


昆曲自此在少年白先勇心中扎下了根,其中篇小说《游园惊梦》就来自于此。“其实我不是昆曲界的人,我是写作的,是命运的大手把我推向了昆曲。我在1948年离开上海,1987年复旦大学聘我做访问学者,时隔39年后重回上海。上海昆剧院当时在演全本《长生殿》,我本以为昆曲的血脉已经斩断了,没想到它在舞台上浴火重生,看得非常激动。”

白先勇自那时起便再度动心起念。“昆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这么了不起的艺术一定不能让它式微下去。我心里面发愿,就一步步地到了2003年有了改编《牡丹亭》的想法。这里要声明一下,我只是‘昆曲义工’,是‘昆曲义工大队长’而已。我在前面摇旗呐喊,身后是一大批艺术精英、文学学者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青春版《牡丹亭》到现在20年了,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交流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为什么命名为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细说了其间的缘由。“第一,那时候昆曲界第一线的老师傅们都已经到退休的年纪,人才接不上,有断层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借着一出昆曲经典大戏,很快地来训练一批青年演员来接班。”



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两位主演
俞玖林和沈丰英
(许培鸿摄影)


“在汪世瑜老师、张继青老师还有翁国生导演的带领下,这些演员在2003年一整年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我们说是‘魔鬼营’式的训练。男主角(俞玖林饰演柳梦梅)说,‘肌肉在燃烧,骨肉在分裂。’他练习‘跪步’,两个膝盖磨出血来;女主角(沈丰英饰演杜丽娘)跑圆场,跑破了十几双鞋子,哭出了一缸眼泪。我们这个戏真的是‘血泪斑斑’,但就是在那一年扎了根,扎了很深厚的根。从2004年台北首演,才演到今天。”

“第二个原因是观众老化了。那时候一提到昆曲,哦,是奶奶爷爷(辈)看的。昆曲又叫‘困曲’,看了想睡觉,和年轻人有隔阂。所以我们要把年轻的观众召回戏院里面来,以青年的演员来号召青年的观众。再者说,《牡丹亭》本身也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这么一出戏。我相信昆曲本来就是有青春生命力的,我现在要把它青春的生命召回来。”白先勇说。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青春版《牡丹亭》第520场
(许培鸿摄影)


“我们到莎士比亚的故乡、
希腊悲剧的故乡踢馆去了”


“昆曲,看名字‘昆’,就来自昆山。大家现在提到昆山,好像就是很多台商的工厂。为什么昆曲产生在昆山,我想这和吴语的方言特色有关,这就像西方的歌剧产生在意大利,意大利文就是非常具有音乐性的。吴语也是如此,决定了昆曲唱腔的优美,而后又经过六百年来戏曲家和文人的打磨,变成了一种非常精致的剧种,逐渐扩展到全国。从晚明到清朝的乾嘉时代,昆曲是当之无愧的国剧。”白先勇继续讲解道。

“昆曲从苏杭一带传到北方,首先是因为皇帝喜欢,乾隆的‘御班子’就有一千人,这也引得皇亲国戚对昆曲的追捧。而一般市民也热爱昆曲,每年苏州的虎丘都会在中秋节前后举办民间比赛,好多人唱到天亮选出个冠军来……虽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衰落了,但这并不代表昆曲艺术成就的不再。它的美学造诣已经在那个标杆上了,是‘百戏之祖’,后来京剧的发展也受它的影响。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入选,我们的昆曲艺术是首项。”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青春版《牡丹亭》第520场
(许培鸿摄影)


“也正是基于此,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演了两年后,2006年我们就想把昆曲带到美国去,想试一试西方的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么好的艺术。我们先去了美国西岸,在加州大学四个校区,伯克莱校区、尔湾校区、洛杉矶校区、圣芭芭拉校区连演12场,场场爆满。最贵的是200美元的套票,也全部卖光,而且60%来看戏的观众是非华裔的美国人。一开始我们还担心全本9个小时的演出,他们会不会觉得太长了,中间走掉了岂不是很难看?结果他们看完戏站起来,十几分钟的鼓掌声、喝彩声。当然,我们在演出之前做了很多的预备工作,其中很重要的是翻译,李林德教授是昆曲世家,他翻译了字幕,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剧情的要点抓住了。”



青春版《牡丹亭》英文海报

白先勇介绍说,《牡丹亭》之后还走到美国东海岸、英国伦敦、希腊雅典演出。“我们到莎士比亚的故乡、希腊悲剧的故乡踢馆去了,都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在英国演出时,时任驻英大使傅莹非常帮忙,而且她一连来看了三天。《泰晤士报》,《卫报》当时都给了四颗星的评价,《泰晤士报》上一周内发了两篇剧评。”

在白先勇看来,《牡丹亭》作为东方的爱情神话,与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恰为对照。“后者是悲剧,里面的人物死掉了就死掉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死了又活过来,所以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是爱得‘死去活来’,要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其实,这两个东西方的爱情故事几乎同时诞生,《牡丹亭》是1598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1596年。而且很巧,两位伟大的剧作家都是在1616年过世的。”



汤显祖像

“我们发现对于昆曲的美,西方人是懂的。《牡丹亭》里的‘惊梦’讲什么呢?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在游园后,做了一个春梦,梦中有一个俊朗书生抱着她在牡丹亭,两个人有一段鱼水交欢。这在舞台上怎么表现呢?难啊,总不能脱衣解带。汪世瑜老师在此处的设计非常有艺术感,用水袖的交来搭去呈现这种缠绵。西方人看了直呼,舞台上的男女之情这么表现,So graceful(那么典雅)、So expressive(如此动人)。昆曲就是以最美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

“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昆曲的确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之前西方人只是了解中国的京剧,没想到在京剧诞生的前几百年出现的昆曲,竟然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非常精致的表演艺术,令他们大吃一惊!而且比他们的歌剧还要早诞生两百年。我们想想看,西方从文艺复兴后,特别是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化发言权在他们那里,歌剧、芭蕾、古典音乐不一而足,没想到中国的昆曲也能和它们(这些艺术形式)平起平坐。”白先勇说。



演讲结束后,大学生们聚拢在白先勇身旁。
(图片选自澎湃新闻)
内容转载自“澎湃新闻客户端”
青春版《牡丹亭》
二十周年庆演
走进北京大学 
重现昆曲经典


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9月14日晚再次走进北京大学,在这所百年学府重现中国文学美丽的爱情神话。

“表演非常精彩,演员把角色演得很生动,观众反应也很热烈,观演氛围很好。”北大学生孙闻悦表示,在现场感受到古典艺术永恒的美和生命力。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对古典美的重新寻找和召唤。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青春版《牡丹亭》
第520场
(许培鸿摄影)


“《牡丹亭》是歌颂青春、爱情、生命的戏,青春版则是用青春的演员号召青春的观众,延续昆曲的青春生命。”前一晚,白先勇在北大以“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为题作讲座。这位耄耋老人全程站立演讲两个多小时,分享这部昆曲大戏赴欧美演出的盛况,并与师生互动交流。

白先勇表示,两岸优秀昆曲人才及众多学者、业界人士不懈努力,才让这部作品得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欣赏、理解并产生巨大共鸣,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让青春版《牡丹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2009年,白先勇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发起“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其后他连续十年到北大授课。



2017年春季北京大学“
昆曲传承计划”课程表


“很开心通过此次演出回到熟悉的燕园,北大学子散发的青春气息和积极进取精神让我振奋不已。”白先勇感慨地说,看见众多学子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支持与喜爱,让他感受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青春版《牡丹亭》第520场
(许培鸿摄影)


“昆曲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更有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白先勇鼓励学子在未来学习和研究中更多发掘昆曲文化,推动昆曲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2004年首演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在海内外演出逾500场,入场观众达百万人,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今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台湾,在台北、高雄、新竹等地展开巡演。此次来京演出在走进北大前,该剧已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天。白先勇近日还在北京发布简体字版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

 
内容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
 
白先勇:促进昆曲进校园
是十分重要的主题,
长期来看影响深远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 之后到了香港,下一站理所当然在苏州。大陆观众会否反应热烈?我心里没谱儿……直到各地学生蜂拥而至,连走廊都站满了人,演出结束涌上前去拍照。我的心放下来了,想着‘妥了’。”

9月15日,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台湾作家白先勇忆起由其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首演的盛况。他说,起初打造该戏,原因之一便是忧心昆曲观众老化。二十年来,这部戏演了五百余场,高校之行在其中占据相当比重,影响也最大,培养了大批学生观众。



白勇先发言
(中新记者社 易海菲摄影)


2004年,正式登台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香港大获成功,受各界瞩目。同年来到苏州大学,白先勇担心年轻观众不一定买账。看过彩排后,促成此行的苏大戏剧专家朱栋霖却认为,“剧本文采飞扬,定受学生欢迎”。
苏大予以全力配合,白先勇记得,“(礼堂)电源不足就拉一条电线出来,没有后台就搭出一个后台来”。尽管设备简单,舞美效果未能完全呈现,“是很朴素的演出”,但反响之热烈大出所料。上台谢幕时,他情不自禁:“我们成功啦!”



9月15日
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工作座谈会
与会代表合影


苏州首演一炮而红,次年来到北大更是“越演越旺”,最后一天还要加椅子。2006年的大陆高校巡演仍从北大开始,演了两轮,第二轮特邀中国传媒大学学子前来,“大家看得欢天喜地”;同年11月南下白先勇的家乡桂林,走进广西师范大学一票难求,没分到票的学生甚至从厕所窗户爬进去……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反响热烈,正因昆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

今年,作为首演20周年庆演,青春版《牡丹亭》第五次来到北大,演出盛况依旧。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座谈时说,这部戏拉近了古老戏曲艺术和青年的距离,让唯美的才子佳人和不朽的爱情故事与青年“撞了满怀”。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青春版《牡丹亭》第520场谢幕
(许培鸿摄影)


“这样的活动应该持续下去。”白先勇期待,这股“昆曲热”一直在校园里、在青年中刮下去,就像青春版《牡丹亭》永远青春。
 
   内容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编辑:邓超 | 文章来源:白先勇衡文觀史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