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农历八月十四日清晨,临川文昌里一幢老宅子里,上至花甲老祖母、年轻老爷,下至宾客、邻里、下人,都攥紧了拳头,在焦急地等着。原本热热闹闹的大庭院,这会儿竟然鸦雀无声。他们都在静静等待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随着一阵清亮的婴儿啼哭声突然响起,内室的门帘被一把掀开,一袭红衣的接生婆笑盈盈地小跑着出来了,向着一直在外屋紧张等候的汤尚贤连声道喜:“老爷,老爷,恭喜,恭喜,夫人生了,是位胖胖的公子哥,母子平安着呢。”
“好,好,这就好,这就好!”初为人父的汤尚贤喜不自禁,想冲进门帘内,又觉得似乎有些不妥;想说些什么,又不知该如何张嘴;想做些什么,才觉得竟然手足无措。
这位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汤显祖,以后闻名中外的戏剧大师。
横跨临川县东汝水(今称抚河)的文昌桥,连接着城内、城外。桥西属城内,地势高拔,府衙学宅点布在五峰之间。河水北来,沿河自北而南,街衢通达、人丁密集,是当时赣东六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桥东即文昌里,已属城外。这里地势平坦、水美田肥,是抚河三角洲的一片冲积地带。文昌里还有著名的景点文昌桥和正觉寺。文昌桥将县城的东西两岸相连。
在明代,文昌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楼阁多临水,溪山可赋诗”亦是这里的写照。汤显祖长大后说:“出入桥梁望,郁葱佳气微。”桥始建于宋,后历代均有修缮或重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汤显祖为之作《苏公眉源新成文昌桥碑》。长大后的汤显祖也常在那游玩,有诗为证,如《文昌桥遇饶仑》《七夕文昌桥上口占》《九日闻钟宗望文昌桥畔思乡二首》《雷阳初归,燕,归青云峰读书,谈予所居北垣回武曲东井映文昌为胜,漫云》等。
正觉寺也是文昌里著名景点,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初名开元寺,寺内有一座高楼,名叫箨龙轩。古来咏之者不少,如王安石就写有《题正觉院箨龙轩二首》,其一云:“北轩名字经平子,爱此吾能为赋诗。山雨江风一披拂,箨龙还自有吟时。”曾季貍《正觉寺诗》云:“正觉江边寺,风烟罨画然。庭罗合抱柏门泊钓鱼船……”
就在这风物绮丽的文昌里,有一幢老宅子,虽说不上多么富丽堂皇,可也古雅别致。往来之人,即便粗布衣衫,却也书香气息浓厚。宅子的大门两旁镌有一联:“北垣回武曲,东井映文昌。”此联写景抒怀,对子孙成才的期盼之情溢满字里行间。
这儿正是汤显祖的家,也是他的出生地。
汤显祖出生时,父亲汤尚贤年方二十三岁,母亲吴氏是本县广下乡道学家吴允俯的女儿,也刚刚二十出头。由于祖父汤懋昭乐善好施,又是闻名一方的文化人,虽然上几辈都未尝入仕为官,也不是商贾大户,但在当地还是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所以当汤家添了头男长孙的喜讯传开了之后,亲朋好友和当地社会名流都前来道贺。当大家看到襁褓中的汤显祖眉清目秀,眼睛滴溜溜地转,模样中透着一股聪慧劲儿时,无不啧啧称赞:“好一个宁馨儿!”
“大家快看,这孩子有纹在手,是文曲星下凡咧。”有一亲戚好事,逐一翻看汤显祖红通通的稚嫩小手指,突然惊奇地叫道。众人一看,都啧啧称奇,连声附和。汤尚贤夫妇一听之下,也高兴得合不拢嘴。纹者,文也。在临川一带,有一句古语,叫“生而有纹必有大出息”。汤显祖似乎也对这话深为相信,他成年后,在诗《三十七》中写自己:“初生手有文,清羸故多疾。自脱尊慈腹,展转太母膝。”
汤显祖出生在书香门第,也是含着书香气出生的。他的出生,着实让汤家上下喜滋滋的,也让亲朋好友跟着乐呵呵。
汤家虽非大富大贵,可也是书香世家。自汤显祖以上,四代均有文名:高祖、曾祖好藏书、好文,家中藏书丰富,多达四万余卷,不比一小型图书馆差;这些书里不仅有四书五经及其疏注、诗词歌赋,还有不少的戏剧话本。祖父汤懋昭更是不凡,他博览群书,精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也颇有文名,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精通老庄学说,还懂得道教养生学问,重视家族教育。他在临川城唐公庙旁建起了他家的私塾“汤氏家塾”,并聘请名师为塾师,课教本族子弟。汤尚贤酷爱戏曲,也从事过戏曲活动,这对汤显祖长大后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应该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母亲也自幼熟读诗书,亲自教育汤显祖读书识字。
祖辈均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为汤显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这使他从小饱读诗书,成为人人羡慕的神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