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城内有座拟岘台,位于抚河之畔,历来为江南名胜,古与河北幽州台、山西鹳雀楼、赣州郁孤台等齐名,更有诗云:“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拟岘台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兴建当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作《拟岘台记》,王安石亦应邀为此台赋诗。陆游多次登台吟唱,写下诗文。历代文人墨客为拟岘台所作题记诗赋难以悉数。可是,人们只要一说起拟岘台.往往首先就会想到汤显祖。为什么呢?原来,这是汤显祖拜师读书的地方。
待汤显祖稍长,父亲汤尚贤就在留心一件事,那就是为汤显祖选聘一位名师。说起来,汤尚贤本就是一位教书先生,可是他觉得自己对儿子已经倾囊相授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儿子的了。抚州城里有名的教书先生很多,教授小孩读书的书馆更是遍地都是。不过在汤尚贤眼里,这些教书先生虽好,这些书馆也不错,可并不杰出,他要为儿子选一位能助其金榜题名的好老师。
经过认真挑选,汤尚贤将目光盯在了徐良傅身上。当时,徐良傅正好致仕归里。徐良傅(1505-1565),字子弼,号少初,江西东乡人,明中期诗人、古文家、名士,理学名臣徐纪之子。徐良傅博学多才,精研《尚书》,著有《爱吾庐集》《枪榆集》等,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武进知县。到任后,他一个多月闭门不出,翻阅县图、表记、文书案例,县里的山川、钱谷、户口情况尽在心中。然后上堂,召一干官吏口述其施政策略,件件与县里的实际相符,坐堂第一天便决断大小事几十件,全县皆惊。他还晓谕全县大小官员:今后如果有宾客来到县里,不大摆宴席,不准备乐舞,不得多征百姓一文钱。徐良傅意在不加重百姓负担,廉洁爱民,以道德教化乡民,县里官司都越来越少。他常常倾其薪金用于县役,却不纳民一寸金,百姓感激。
徐良傅后任吏科给事中,上任仅半年之内,就多次上疏皇帝,请求在正常的文武吏士升迁之外,能广招天下“隐逸”“贤才”,可惜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后又因得罪首辅相国夏言而获罪入狱,被削职为民。革职后,徐良傅在拟岘台筑室而居。他喜欢读书,常晨起自扫其室,讽诵不绝,无宴饮丝竹嬉游之好。为了生存,他在拟岘台下开馆授蒙,传授古文词和经文。官场虽失意,鸿儒仍有名。徐良傅一开馆,慕名前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门徒有百十人。他回乡二十余年,以讲学、创作终老。
汤显祖的父亲汤尚贤是个“为文高古,举行端方”的读书人,因此他择师的标准应是既学识高古,又品行高尚。在他看来,抚州城内学馆中,唯有徐良傅最符合这两个标准,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于是,嘉靖四十一(1562),他带着十三岁的汤显祖去拜他为师。徐良傅也早就听说过汤显祖的神童之名,初一见面,对这位英俊少年的不凡谈吐大为惊异,欣然收下了他。
名师出高徒。徐良傅非常器重汤显祖,把他视作像战国时鲁仲连一样胸怀大志的人,悉心授以《尚书》、《左传》、《史记》、《文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以及天官、地理、医药、河渠、墨兵等书。汤显祖正是受惠于徐良傅所讲授的《尚书》等,才于二十一岁时中举。
汤显祖对这位恩师有很深的感情,六十七岁逝世前不久,他还在《负负吟》诗序中自述:“予年十三,学古文词于徐公良傅,便为学使者处州何公镗见异。且曰:文章名世者,必子也。’”所以说,徐良傅的教授,为汤显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并对其为人处事影响颇深。徐良傅去世后,汤显祖作词挽悼他,称“哲人下逝,哀何时已”,后来又撰写《徐子弼先生传》,深切表达了对徐良傅的爱戴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