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研究 > 四梦研究 > 牡丹亭 >

好文分享 | 俞玖林:时光渐渐春如许——青春版《牡丹亭》的这二十年

时间:2024-05-07 11:41来源:汤显祖纪念馆公众号 点击:


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展现
新时代戏曲演员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2023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分行当举办全国戏曲演员会演,
2023年首先举办生行、旦行会演。会演后,共推举出14名生行演员和12名旦行演员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旦行)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中国艺术头条汇编他们的“艺术人生”以此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

今年是2024年,是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于我而言,青春版《牡丹亭》不只是我的青春记忆,
更是从天而降的礼物,是一把钥匙,是一份沉甸甸的衣钵,让我心怀感恩,坚定信念,肩负使命。

 

1994年初中毕业,我考入苏州艺校昆曲班,1998年进入苏州昆剧院工作。当时的昆曲很不景气,演出机会极其少,
一次偶然的机会,2002年12月,白先勇先生在香港几所学校做《昆曲中的男欢女爱》讲座,想请几位年轻演员
来示范表演,后来选中了包括我在内的四个演员去演了《惊梦》《琴挑》《佳期》《秋江》几折戏片段。
因为这次演出示范,我和白老师结缘。白老师觉得我的形象、气质、嗓音,特别适合演柳梦梅,可当时我还是
一块璞玉,最需要一个好老师来教。2003年1月,在白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见到了“巾生魁首”汪世瑜老师
和师母马佩玲老师,同年正式拜汪老师为师。

 

青春版《牡丹亭》忠实于汤显祖原著,经过整编,将原著55折浓缩为27折,演出分上中下三本,
并首次将巾生柳梦梅这个角色以贯穿全本的完整面目出现舞台。初挑大梁的我好在有总导演
汪老师手把手、一招一式教我将柳梦梅从原著中落到表演实处。


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2004年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大获成功,随后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演出圆满,开启了世界巡回演出的历
程。二十年来,我们这部戏经演不衰,不断刷新着昆曲演出的历史。青春版《牡丹亭》姹紫嫣红开遍,开启了新世纪昆曲
的“文艺复兴”。

这都得益于白老师在创排之初就提出的制作理念: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这么多年来,我在不断学习、演出、体悟中提升柳梦梅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与认可。
在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前后,有太多太多老师帮助过我,为我打气,给我鼓舞,纸短情长,
我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他们。


青春版《牡丹亭》第100场演出谢幕(摄影/许培鸿)

 

2007年起,延续愈加成熟的“昆曲新美学”走向,我向岳美缇老师学习并排演了新版《玉簪记》和《占花魁》。
苏州昆剧院也在白先勇老师提出的“昆曲新美学”理念引领下,逐步形成了极具发源地特色的、锻造精品艺术的创作方向。

 

在青春版《牡丹亭》一站站演出的过程中,我见缝插针地向老师们学戏。2013年,我向岳老师学习了《白罗衫·看状》一折。
这出戏是《白罗衫》中最有名的一折,也是小官生的名剧,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表演上充分体现了昆曲中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白老师看到我挑战了官生角色,并且有模有样,他十分满意,认为我需要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拓宽戏
路,赞成我排演全本《白罗衫》的想法。而这,也是岳老师当年自己未能实现的夙愿。

 

新版《白罗衫》较之古本,将整个故事重新定调在父与子、命运、人性、救赎以及情与美的聚焦点。在传下来的“骨子戏”基础
上,其他折目由岳老师和黄小午老师通力合作捏出。灯光、服装、舞台装置是现代的手法,但依据传统的理念而成,
简洁大方,富有深意,服务剧情、人物,恰到好处。

       除了行当上的成功跨越,新版《白罗衫》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过往,我只是一名演员,台上演出就是全部;这次,
是我担任昆剧院业务领导后,第一次完整深度地参与一部戏的创作,经历它从零到一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磕磕绊绊地成长,因为亲历,更加理解一路扶持我们走来的各位老师的无私付出与不易,感激在心。



《白罗衫·堂审》剧照

2022年,我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另一个挑战——排演原创昆剧《范文正公》,饰演范仲淹。这部戏由福建编剧巨擘郑怀兴老师
创编,以“情”出发,以四折小戏串起范仲淹一生的家国情怀,巧妙再现了范公的光辉人格和丰功伟绩,透过感人至深的艺术
力量让范公精神于无声处引领观众。对我来说,塑造观众崇敬的范仲淹本身就极具挑战,在表演上又要一人饰演不同年龄的
范公,还要跨越巾生、小官生、大官生和老生不同行当,更是一重挑战。在舞台呈现上,《范文正公》坚持守正创新,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表达、融入当代审美,尤其强调“亦诗亦画”的美学特质,充分体现出“江南文化”的典雅气质。


《范文正公·夜书》剧照(摄影/龚俊)

 

回首这些年,我是幸运的。一路走来,受到太多太多老师、前辈、朋友的鼓励、关心与呵护。我想,他们无他,一心都是为了
昆曲。我无比感恩,我选择了昆曲,昆曲也选择了我。如今青春版《牡丹亭》五百场在即,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传承的接力
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想,我们不再只是属于自己,应该为昆剧、为大家做些事情。

 

自2017年起,我通过个人项目,先后将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教授给苏昆第五代“振”字辈演员。我和青春版
《牡丹亭》的各位主演跟随白老师的脚步,全面参与到高校传承推广工作中。2014年,在作家杨守松老师的引荐下,
在家乡巴城成立了俞玖林昆曲工作室。2016年工作室正式运行,先后推出一系列昆曲公益活动。同时,工作室还承担几所
小学小昆班的教学工作,为普及昆曲、为培养戏曲人才不断努力着……



 

编辑:邓超 | 作者:俞玖林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欢迎投稿:363036353@qq.com